漏损检测技术中示踪气体检测的优缺点是什么?
示踪气体检测是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检测的重要技术之一,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向管道内注入特定气体(如氦气、氢气等),利用气体的扩散性和易检测性,在地表或周边环境中追踪气体浓度变化,从而定位漏点。以下是其优缺点分析及适用场景:
一、优点:高效、精准、适应性强
检测灵敏度高
- 示踪气体(如氦气)分子小、扩散性强,即使微小漏点(如 0.1mm 以下的裂缝)也能快速逸出,检测精度可达ppm 级(百万分之一浓度),适合发现隐蔽性强的微漏。
- 案例:在 PE 管道或非开挖修复后的管道中,传统听漏法难以奏效,示踪气体可精准定位肉眼难以察觉的渗漏点。
适用管道类型广泛
- 对 ** 金属管道(如钢管、球墨铸铁管)和非金属管道(如 PE、PVC 管)** 均有效,尤其适合传统检测技术(如电磁法)难以穿透的非金属材质。
- 可用于压力管道(自来水干管)和非压力管道(如重力流污水管)的漏损检测。
不受环境干扰
- 无需依赖水流声音、温度差异或电磁信号,不受土壤湿度、管道埋深(可达 5 米以上)、周边噪音(如交通、施工)等因素影响,适合复杂环境(如城市中心、工业区)。
- 对比:听漏法在嘈杂区域误差较大,而示踪气体检测结果更稳定。
检测速度快,效率高
- 气体注入后可快速扩散至漏点附近,配合便携式检测仪(如氦气检漏仪)可在数小时内完成大面积区域扫描,相比传统开挖排查节省 70% 以上时间。
- 支持分区检测:将管网划分为若干段,逐段注入气体,快速锁定漏损区段,减少盲目开挖。
二、缺点:成本较高,存在应用限制
检测成本较高
- 示踪气体(如氦气)本身价格昂贵,且需专业设备(如气体注入装置、高精度检测仪),单次检测成本可达数千元,大规模应用可能受限于预算。
- 对比:听漏仪设备成本较低,适合日常巡检;示踪气体更适合高价值管道或紧急漏损排查。
操作复杂,需专业人员
- 需先对管道进行气密性测试,再按规定压力和流量注入气体,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气体浓度和扩散时间;检测人员需掌握气体特性、仪器操作及安全规范(如避免可燃气体爆炸风险)。
- 风险:若使用氢气等可燃气体,需远离火源,操作不当可能引发安全事故。
受气体扩散特性限制
- 气体扩散速度受土壤孔隙率、地下水位影响:
- 在 ** 疏松土壤(如砂土)** 中扩散快,检测范围大,但漏点定位精度可能降低(误差 ±2 米);
- 在黏土或高水位区域,扩散受阻,需加密检测点或延长检测时间。
- 对于长距离管道,气体可能在传输过程中逐渐稀释,末端检测信号较弱,需分段注入。
- 气体扩散速度受土壤孔隙率、地下水位影响:
无法量化漏损程度
- 只能定位漏点位置,无法直接判断漏水量大小,需结合流量监测(如分区计量)或超声波测漏技术,进一步评估漏损严重程度。
三、适用场景与优化建议
优先选择场景
- 复杂材质管道:如 PE、PVC 等非金属管道,或金属与非金属混合管网。
- 高要求环境:如饮用水源地、文物保护区、交通繁忙路段,需避免大规模开挖的场景。
- 微漏或隐蔽漏损:如管道接口轻微渗漏、腐蚀孔洞未形成明显水流的情况。
优化方案
- 混合检测技术:结合示踪气体(定位)与流量监测(量化漏损),提高检测效率;
- 气体选择:优先使用氦气(惰性、安全),避免氢气等可燃气体;
- 成本控制:对高价值管道(如主干管)采用示踪气体,对支管或常规管道采用听漏法等低成本技术,实现 “精准检测 + 性价比” 平衡。
总结
示踪气体检测是一种高精度、高适应性的漏损定位技术,尤其适合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场景,但受成本和操作条件限制,需结合实际需求选择。未来,随着气体回收技术(如氦气循环利用)和便携设备的升级,其应用成本有望降低,进一步普及于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。
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