示踪气体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?
示踪气体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管道特性、环境条件及操作规范,避免因细节疏漏影响检测效果或引发安全风险。以下是实际应用中需重点注意的问题及应对措施:
一、气体选择与安全管理
气体特性匹配管道工况
- 压力兼容性:确保气体注入压力不超过管道设计压力(如自来水管道通常≤1.6MPa),避免因压力过高导致管道破裂或接口损伤。
- 气体安全性:
- 禁止使用可燃气体(如氢气)于密闭空间或易燃易爆环境(如靠近燃气管道),优先选择氦气(惰性、无毒);
- 若必须使用氢气,需提前检测环境中可燃气体浓度(如用可燃气体检测仪),确保低于爆炸下限(氢气爆炸极限 4%~75%,需控制在 1% 以下)。
- 环保性:避免使用氟利昂等臭氧层破坏气体,优先选择环境友好型示踪剂(如氦气可循环利用)。
气体泄漏风险防控
- 注入气体前,需对管道进行气密性预检测(如压降测试):关闭管道两端阀门,观察压力变化(如 1 小时内压降>0.05MPa 需先修复明显漏点),避免因管道整体密封性差导致气体快速流失,影响检测精度。
- 对老旧管道(如使用超 30 年的铸铁管),需降低注入压力(建议≤0.3MPa),防止因管道腐蚀脆弱引发新漏点。
二、检测操作规范与精度控制
布点密度与检测范围
- 土壤类型影响:
- 在砂土或回填土中,气体扩散快,检测点间距可设为 10~20 米;
- 在黏土或密实岩层中,扩散慢,需加密至 5~10 米,或采用 “钻孔检测”(在地表打孔至管道埋深附近,插入检测探头)。
- 埋深修正:管道埋深>3 米时,需延长气体扩散时间(建议注入后等待 2~4 小时),或提高注入浓度(如氦气从 5% 增至 10%),避免地表信号过弱。
- 土壤类型影响:
仪器校准与干扰排除
- 检测前需用标准气体验证仪器精度(如通入 10ppm 氦气,确认仪器读数误差<5%),避免因设备漂移导致漏点误判。
- 远离干扰源:检测时避开工业废气排放口、下水道沼气(含甲烷)等区域,防止其他气体混入干扰检测结果(如氢气检测仪可能误判甲烷为信号)。
漏点定位验证
- 发现气体浓度异常区域后,需进行多次交叉检测:从不同方向(如垂直管道走向)重复扫描,确认浓度峰值位置是否一致,避免因局部土壤透气性差异导致假阳性。
- 对疑似漏点,可采用挖开验证前辅助手段:用土壤气体采样器在地表以下 30~50cm 处多点采样,对比浓度梯度,或使用红外热像仪观察地表温度异常(漏点附近可能因水分蒸发出现温度差异)。
三、环境与管道附属设施影响
地下障碍物规避
- 检测前需获取地下管线分布图,避开电力电缆、燃气管道等设施,防止打孔检测时破坏其他管线。
- 对阀井、消火栓等附属设施,需优先检测:这些部位易因密封老化导致漏损,可直接在井内用检测仪探头检测气体浓度。
天气与季节因素
- 风力影响:风速>4 级时,地表气体易被吹散,需缩短检测时间或增加检测点密度;风速<2 级时,气体滞留时间长,可扩大检测范围。
- 温度变化:高温环境下气体扩散加快,但夜间土壤降温可能导致气体沉降至管道附近,建议在清晨或傍晚检测(温度梯度稳定,信号更集中)。
- 雨季与冻土:
- 雨季地下水位上升可能阻隔气体扩散,需暂停检测或选择钻孔至水位以上位置;
- 冻土区需先对地表解冻(如局部加热),避免冰层阻碍气体逸出。
四、成本控制与效率优化
分区检测策略
- 将管网划分为独立检测单元(如按阀门分区),每次检测一个单元,避免全管网注入气体造成浪费。例如:对 10 公里管网,可分成 5 个 2 公里区段,逐段注入氦气(每段约需 500L 气体,成本约 2000 元),漏损定位后再针对性排查。
气体回收利用
- 对大管径管道(如 DN600 以上),可配置气体回收装置:检测结束后,通过真空泵将管道内剩余气体回收入钢瓶,重复利用(氦气回收率可达 70% 以上),降低单次检测成本。
与其他技术联动
- 预筛选漏损区域:先用 ** 分区计量(DMA)** 定位高漏损片区,再对该区域使用示踪气体,减少检测范围;
- 快速验证:发现疑似漏点后,用超声波测漏仪在管道上方扫描,若检测到异常声波(漏点处湍流噪声),可进一步确认漏点真实性。
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~